今年的四~六月份在新竹北門聖教會的成人主日學選修了"兒童主日學師資培訓課程",兒主老師不是保母,而是專業的兒童教育工作者,一方面用神的眼光服事孩子,也培訓孩子,透過北門聖教會裡許多出色且資深的講師群,教我們認識各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質,如何互動的技巧與知能,如何用神的眼光看孩子,說故事技巧,課室管理,如何帶領孩子敬拜禱告,歸納式查經,大段背經實務等。
上過課後,幾乎可以說是用"擴大我的眼界"來形容我所學習到的。經過學習,嘗試把自己的育兒經驗結合,調整自己的腳步之餘,並與許多父母作分享。
*書*告*訴*我*的*事*
從管教的觀點出發:出生到十二個月-建立信任關係在為孩子立界線這本書提到不同的年齡層的孩子身上需要定義不同的界線(P37):嬰孩第一年的生命階段是與父母親相聯繫,建立基本信任的階段,因此這個年齡的界線應當是很少的。嬰兒沒有足夠的愛心或內在的架構來忍受許多挫折,在這個學習階段,母親需要保護,養育並滿足嬰兒舒服和被愛的需要。
從艾瑞克森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來看頭一年的孩子
兒主老師培訓過程中提到孩子的身心發展與特質的課程,因而認識了一位德國心理分析家Erikson(註一),他強調人的發展是持續一生的,它包含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危機,每個階段的危機需獲得解決或被滿足才能有健康的自我發展。而從孩子頭一年(或一年半)的社會心理,就始於"信任"和"不信任",換句話說,頭一年讓孩子我們需試著滿足孩子以建立信任關係,解除不信任關係的危機。
*我*的*育*兒*經*驗*
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念很高興在孩子的第二個月知道了"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這本書,而在懷孕期間也熟讀了"從零歲開始",因此有了孩子後真的是對作息的安排與規劃,躍躍欲試,期待孩子睡過夜,當父母其實也可以很輕鬆。這最初的想法帶一點點想要證明什麼的心情,並不是為了什麼特別的理念。
一致性
當然,育兒法或是育兒理念很多種,甚至"百歲"的書裡有特別提到,它只是提供one of many choices,我們同樣可以選擇其他,如親蜜育兒法等,只是主要照顧者在照顧孩子上,作法必須一致。
以規律作息來建立孩子同一年的生活環境是我的選擇,也許用親蜜育兒法亦是可行,但我深知人的愛有限,要維持一致性的親蜜關係恐怕很困難,因此,我選擇合乎造物主的設計,祂設計白天晚上,想必休息很重要,祂也設計了四季,讓我們有充分的安全感,知道寒冬將至,春天也必定會緊接著來;孩子也應該在可預知的環境裡表達他們單純的需要。最最需要感謝的是我的母親和我先生,對於規律作息的建立也持堅持的態度。畢竟,一致性會影響孩子對信任的強度。
也就是說,不論我們選擇哪一種方式,沒有黑臉白臉的文化,只能用"一致性"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解除"不信任"的社會心理危機。
*我*的*學*習*與*分*享*
若根據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觀察(請看註一第二,三階段說明),孩子的頭一年,社會心理危機若沒有被解除,也就是說"不信任"超過"信任"的身心發展,會影響第二階段(18個月至3歲),孩子的害羞懷疑行為會超過自主性,相對孩子的自我安撫力量和自我意志控制會較弱。當危機沒有解除,當孩子進入第三階段(3-5歲) 積極主動vs.罪惡感,孩子較不樂於活動,沒有目標性,也會因不確定感發展出猶疑恐懼感或敷衍的性格。和孩子在一起的這18個月的經驗裡,我深信第一年用規律作息來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並且主要照顧者都能以一致的態度,作為建立信任關係的基礎,是一個很直接又容易的方法。
*對*孩*子*有*盼*望*就*是*信*念*
當我們有著一股信念時,信念就會讓我們知道要如何圍繞著信念而持守。也許,我們也不一定要有任何理論或別人的意見,也許,我們也就相信,"我們不是也這樣長大嗎?好像沒有什麼學問!"但看看現在的社會,很難想像,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孩子對這個社會,根本就無能為力,甚至也無法靠政治扭轉到更好的方向,但我們卻可以對我們的孩子有盼望。只要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有盼望,我們就會知道那教養孩子的信念是什麼,我們可以如何盡力地來看神給我們的美好產業。

* * *
註一:艾瑞克森(1902-1994)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心理分析家,再1933年時為了逃離納粹的迫害而來到美國,在這之前他一直是佛洛伊得的維也納圈裡的一份子。他廣泛的個人經歷與專業經歷,使他能夠藉由強調社會對發展中人格的影響,進而修正和擴展佛洛伊得的理論。 佛洛伊德主張兒童早期的經驗恆久地塑造一個人的人格,艾瑞克森則認為,自我的發展是持續一生的。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包含了生命全程的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皆包含了一個人格中的「危機」,該階段中發展的議題,它不僅對該階段發展的特別重要,且在後來的生命中,該議題仍會某種程度地持續著。這些隨著成熟時間表而浮現的危機,必須有令人滿意地解決,才能夠獲得健康的自我發展。 (以下只截取八階段之前三階段,也就是0-6歲)
出生至12~18個月 基本信賴vs.不信賴 嬰幼兒發展出世界是否為一善良與安全的地方之感受
美德:希望
補充:胎兒對母親的聲音做出反應,並且較喜歡母親的聲音
12~18個月至3歲 自主vs. 羞愧與懷疑 兒童在獨立與自足勝過於羞愧與懷疑之間發展出平衡
美德:意志
補充:形成對父母或其他人的依附。發展出自我意識,開始從依賴轉變為獨立自主。對其他兒童興趣增加
3至6歲 積極主動vs. 罪惡感 兒童發展出嘗試新鮮活動之主動性,不被罪惡感所淹沒
美德:決心
補充:自我概念與情緒變的很複雜;顯現出自尊心。獨立、自主、自制與自我照顧的能力增加。發展出性別認同。遊戲活動變得更有想像力、更別出心裁和更具有社會性。展現出他利行為、侵略行為與恐懼感。家庭仍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心,但其他兒童的角色變的更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