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Drop Down MenusCSS Drop Down MenuPure CSS Dropdown Menu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走入安弟有深度的世界 (滿矯正年齡16個月)

IMG_1139 2008.08.01.二天前台大的物理治療師打電話來問Andy的說話狀況,這時才想起約滿週歲後,也就是二個月前曾來電詢問過Andy的說話狀況,標準是五個主動發出且有意義的字詞。當初只有三個,也就是爸爸,媽媽和阿姨,但距離上次電話約不到二個星期,Andy的語彙和仿音就突然大量的增加了。
除了觀察Andy的語言狀況,自己也理解到一個事實,也就是孩子從出生就在吸收周遭環境細節,並且慢慢的用他們的邏輯拼湊圖像。常聽人家說,"孩子又聽不懂",這句話 YES, or NO, 孩子當下真的聽不懂,但孩子能聽懂取決於我們用什麼心態來看孩子將來要與我們溝通的能力,如果我們看重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我們在他有耳能聽,就要很注意我們的言行,並且應避免兒語。
0-3歲的孩子大腦吸收或說是學習的方式和三歲以後很不一樣,為了要適應這個世界,他們是對所看所聽,只進不出,也許我們以為嬰兒不懂,但孩子有能力回饋的時候,就真的發現,他所看所聽是如數家珍的記在腦海裡,有帶孩子的大人必然經驗到那似乎很軟弱的孩子,不是突然聽懂大人的話語,也不是突然學會說話的。

安弟都說些什麼?
Andy 最早會的語言都是和稱謂有關:爸爸,媽媽,伯伯,阿姨,姑姑,阿公,阿嬤,妹妹,姐姐,弟弟,包括自己的名字安弟或是安底滴(弟弟)。
第二類是動詞:幫,倒,泡。Andy要求別人協助時會說:媽媽,幫!;阿嬤,幫!;爸爸,幫!
第三類是各式的肯定句:厚(台語),好,有,要。
第四類是動物和動物叫聲:狗,羊,牛,汪汪,哞,嗚嗚(鴿子叫聲)。
第五類是驚嘆句:好棒,好吃,好聽,好玩。(最會用好棒!)
第六類是關乎禮貌:謝謝,bye-bye, night-night
第七類是心情/感覺表達:手還會拍自己胸膛說怕怕(爸媽和阿嬤都沒有人教他這個字,不知哪學來的!基本上,我們也不想教孩子怕怕);開燈後會說"亮亮"。
光以上這些,就可以好好的跟Andy對話。尤其在散步時,我們母子兩可以講很久的話,介紹路邊的花,草,事物,也很容易可以用到問句,走這裡好不好,Andy就會簡潔有力的回說"好"!"好不好玩啊?""好玩!"

對於管教的反應
話說,"不可以"這個詞早在Andy九,十個月就用到現在,孩子從敬畏這句話的權威到現在會有意無意的挑戰,但這小小的打手背的管教也在他的心裡起了作用。
現在的Andy 必須是現行犯加累犯才會打手背管教。若是初犯,現在就都會曉以大義,不會直接打手背。基本上,處罰的習慣已建立,事出有因才會有打手背的動作,其實打起來並不痛,但孩子就是明白這是一種管教/處罰。有時現行犯被抓到的同時,看到媽媽的眼也在看他時,手就會自動伸出來,走過來讓我管教。而大部分的時候是Andy故意犯錯,如摸運轉中的電風扇,我只要說,手伸出,Andy就會面色凝重的把小手舉起來,接受處罰。不過,對一些狀況的管教,他開始也會有抗議的時候,基本上,都得順服在父母管教的權柄下。

比手劃腳
記得剛接觸嬰兒手語時,很希望在Andy可以溝通之前能多少用手語表達,因此一些基本的要求很早就開始教他,如, 好了(他會應用在動作停止,不要與吃飽了。),還要,ㄋㄟㄋㄟ,謝謝。
只是,以上這三個,他都可以用口語表達了,想要用來溝通的手語似乎就停滞沒教了,因此,現在還是會常遇到Andy哎哎叫的場面,實在不知道他要什麼,差不多有一半猜得出來,有一半是猜不出來的。遇到猜不出來的,會要求他用說的,或者看他的情緒反應,就冷處理。
慢慢的,冷處理會逼他比出一些有意義的動作加上有限的語言表達,如他要出門,要拿東西,要人家幫忙:
  • 需要幫忙時,他會說,"媽媽,幫","阿嬤,幫","爸爸---幫";反過來,我們也會要求,"Andy幫媽媽"
  • 要拿東西時,他會說,要(其實是指還要)或是"拿"
  • 要喝奶時,會說"ㄋㄟㄋㄟ"或是"泡"
  • 要喝水時,會說"ㄉㄟㄉㄟ"(我只想說,從來沒跟他說過水是ㄉㄟㄉㄟ,不知哪裡學來的,很確定他找水時嘴巴會一直重覆ㄉㄟㄉㄟ,直到找到水為止。)
了解一點點抽象的關係
有一次,媽咪心血來潮,在阿嬤在場時問Andy,"誰是媽媽的媽媽",他很快的指"阿嬤",有點驚訝他的反應這麼快,想必孩子都在觀察,天天在觀察,他也發現我在叫他的阿嬤,"媽媽"。
後來,我們還教Andy 媽媽和爸爸的名字是什麼,他平常也聽到我們彼此用名字呼叫對方,恐怕也是觀察到了,媽媽等於Ellen,而爸爸等於達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