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期的讀書目標是"為孩子立界線",之前在blog 有意無意推薦這本書,但中間因為忙碌而荒廢一段時日,隔了一陣子再歸隊讀書會後,又把這本書當成我的最愛。
今天的進度已來到第八,九章了,超越"因為我是媽媽"以及"痛苦可以成為禮物"。對於今天的話題真的很有感觸與渴慕,因為孩子Andy已經一歲多了,漸漸進入與孩子立界線之更深度的關係處理中。
Case 1: 你們作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六:4)
話說Andy已經快16個月了,這一,二個月來,因為Andy學步期,獨立期的來到,孩子發現他有發球權時,他會試著挑戰父母的反應。前幾天,我發現請Andy站起來或坐下,他會採相反的動作,請他坐,他反而站,爸嗶還笑著說Andy像媽媽一樣機車。說實在的,以前爸嗶說我機車時,自己還覺得很驕傲,感到自己很特別,很有原則,而今倒不這麼覺得了。
事後,我還把這件事當笑話說給拉媽聽,並且覺得孩子已經和以前不太一樣了。結果拉媽提醒了我,"不要惹兒女的氣"!這下可提醒了我自己,對於這種現象,我拿出來當好玩的事情說時,無形中是放任孩子的行為,但是在這種狀況,要處罰孩子嗎,當然也不是。換句話說,我重覆指令請孩子坐下,站起來,單純只是為了要證明這孩子很故意(機車),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假設因為這樣的行為而責備孩子時,那就真的像聖經上寫的,我在惹兒女的氣,因為這種試探是沒有必要的。
Case 2: 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拉太書六:5)
幾天前有寫到要求Andy收12塊積木的事,獨剩二個積木卻故意不收的狀況;很明顯的,我認為Andy在挑戰我命令的真實性。我要求Andy要收剩下的二個積木,但他無動於衷,雖沒有離開現場,但裝沒聽見或看見,我心裡火大,但表情嚴肅,聲音卻是和善的(真的很難)。我要求Andy自己收東西,最後加上,收完東西才可以進行下個活動的條件,我們母子兩彼此都堅持很久,最後Andy把二塊積木放回盒子裡才結束這個狀況。當他放進去後,我沒有讚美他,因為那是他應當做的;但輕輕的抱緊他,讓之前的局緩了下來,我只差沒有補句,"我愛你"。
書裡有提到,"為自己負責任"並不是孩子天然的本性,因為他一出生的第一年只忙著相反的工作,依賴和索求,要從父母身上得到應有的注意,關愛和食物並學習信任。孩子為著"他的需要能得到滿足"來負起他的責任,他餓了,不舒服了,他用哭來表達,他盡責的為他的需要負責的扮演一個嬰兒的角色。孩子漸漸大了,跟孩子立界線的訓練,同時也是在幫助他們了解,他們必須為自己的問題負責,原本會為了想吃的需要用哭來提醒父母,他需要被滿足,但孩子大了,他已不能用哭來解決他的問題,他的智慧身量都雖著年歲而有所不同,作父母的不能期待孩子要獨立,為自己負責任,另一方面卻一再的幫孩子並擔他們應擔的擔子。回到Andy不收二個積木的例子,我知道他明白收積木的動作也有能力作到,但是我也可以選擇相信他還小,父母幫他收就好了,只是孩子多大才叫大,多少才是小呢?孩子如果有能力了,我們應當在很多小細節上,幫助孩子內化為自己擔擔子的自信和習慣。
Case 3:這書還提到,內化,是孩子消化了他的經驗,並形成他看待生命和現實的一部份。內化也是一個深刻的屬靈過程,上帝從中逐漸灌注祂的生命,愛和價值到我們裡面。
我們討論一個很實在的例子,就是禮貌,孩子在一,二歲無法了解禮貌是什麼,禮貌太過抽象,以致於我們要集合許多擺在孩子面前的經驗,讓這些經驗消化成了他的觀念和態度,日後才能和禮貌做連結。
當孩子開始會說阿姨,叔叔,伯伯等時,常要求孩子看到人就叫,其實很多類似的狀況是勉強不來的,尤其在孩子只是停留在會說話的階段,或是有情緒的時候,並且也不看重人際關係的年紀。在會中,有媽媽很有智慧的說,我們應該跟著孩子叫,如看到隣居,親人,我們應當示範(當然也是我們內化禮貌與人際關係的表現)某某人好,並代替孩子的身份向對方問候,並請孩子重覆,如果孩子不願重覆也無所謂,至少他看到父母與別人問候,以及代孩子問候的經驗。而相反的狀況是,一直要求孩子叫,或表示孩子沒有禮貌,也或著是完全不給孩子消化經驗的機會,直接略過孩子練習打招呼的機會。
怕寫太複雜,舉個例好了:
- Ellen 你好!(大人的問候)阿姨好!(同一句話也加入代孩子問候)
作好示範或經驗,再回頭要求孩子叫阿姨。
以上,把自己最有感覺的部分寫下來,與各位共享。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伯來書十二: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