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Drop Down MenusCSS Drop Down MenuPure CSS Dropdown Menu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上課筆記] 0-3歲蒙特梭利教學法在家庭的應用 - 儀式的建立

[上課筆記] 0-3歲蒙特梭利教學法在家庭的應用 - 儀式的建立

文章日期:2007-05-02 16:09

2007.05.02 其實0-3歲蒙特梭利教學法在家庭的應用的課早在 4月12日就開課了, 19日我才去上第一堂課, 而26日因小孩要回診所以沒去上課...但教會一位姐妹, 會跟我討論update 上課內容, 所以可以勉強略作整理歸納一些重點, 但這畢竟是專業, 我可不希望破壞了這領域, 只能儘量提出, 我上課後舉一反三的實例, 作清楚說明並與爸爸媽媽們分享, 畢竟實際去上課和筆記分享一定有些落差的...

 預 備 妳 / 你 的 心尊重每個孩子是獨特的, 有自己的天生氣質, 尤其對新生兒, 他們從出生開始, 就不是"另一種生物", 而是帶有氣質的人, 獨特的生命

注意, 平常我們會習慣說: 小孩本來就會哭; 他一定是肚子餓了; 本來小孩就會這樣, 就會那樣; 反正他們也聽不懂....這些經常聽到的話, 就是把小孩歸納成某種生物, 而忽略孩子可能有所不同的觀察點, 作父母的千萬不要落入這些沒有原因的觀點, 去尊重新生兒是一個還不會表達的卻保有理性的人吧!

 認 識 孩 子 的 天 生 氣 質
預備妳/你的耐心和觀察力, 去發掘孩子的天生氣質, 例如: 是否比較燥動, 比較愛哭或是比較安靜.原則上是不需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而是觀察他一 天的作息和反應及甚比例, 如
  • 活動量(一天活動中維持動態,靜態之比例); 
  • 適應度(針對環境,照顧者,事件, 食物的改變,調整自己去符合新情況的能力); 
  • 趨避性(對第一次接觸的事物, 所表現出的接受或退縮的態度);
  • 情緒本質(一天清醒時間中, 表現出的正,負面情緒比例);
  • 規律性(對日常作息, 維持一致性的能力);
  • 反應強度(對內在或外界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強弱);
  • 反應閾(引起反應所需的刺激量);
  • 堅持度(克服阻礙而堅持下去的程度);
  • 注意力分散度(注意力被分散的難易程度)
以上是一些參考標的, 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 所以不只是單純去看孩子的哭鬧,喝奶狀況而已; 生理是容易照顧的,但心理卻是需要觀察進而了解的.

 如 何 開 始 
愈早愈好 - 不論你是幾歲孩子的父母, 千萬不要嫌晚去認識你的孩子, 切記, 除了他們的生理, 心理需要父母的照顧之外, 幫助孩子靈命, 品格的成長, 更是現代父母的重要功課
愈小愈好 - 不要預設立場孩子聽不懂人話...甚至懷孕的準媽媽, 可以開始對肚子裡的孩子進行所喟的儀式
 進 入 主 題  -  儀 式 的 建 立 應 用 範 例
儀式的建立, 幫助還不能理性溝通的孩子, 來了解父母的行為模式; 然每一個儀式都要時間, 並且持之以恆作建立.
  • 洗澡: 固定洗澡前要和他溝通, 表示尊重, 告訴他等一下要做什麼, 表達的詞也要一致; 你可以這樣說: Andy, 我們要去洗澎澎囉! 媽咪先去放熱水, 等一下媽咪哦.... ==> 洗澎澎是固定的詞, 而請寶寶等一下媽咪, 表示主導權不在媽媽身上, 小孩也不是被動者的角色而已, 是彼此都是參與洗澡這個行為的要角.
  • 喝ㄋㄟㄋㄟ(1): 一般要喝奶的小孩是很急的, 紊亂的步驟, 或是為要止息孩子的哭鬧而慌亂的父母, 只會讓小孩子在等待喝奶的過程中更焦燥; 因此, 不慌不忙的溫奶, 餵奶前換尿布, 準備口水巾, 安定的坐姿, 到將口水巾放在脖子與胸前, 奶瓶碰觸他的下唇, 讓孩子在習慣這些動作的過程中, 減短哭鬧的時間.通常一天要餵奶6~8餐, 所以, 喝奶的儀式將很快的建立, 漸漸的距離喝奶時間的安靜的時間可以增加, 例如孩子在餐前換尿布的時候, 可以幫助他較快安靜下來, 因為他知道, 再沒多久時間, 就可以喝到奶了.但, 假設父母換尿布的習慣是不規律的, 如想到就換, 則無法將這行為加入喝奶的儀式中.
  • 喝ㄋㄟㄋㄟ(2): 準備溫奶的過程中, 可以理性,溝通的語調告訴孩子為什麼奶沒有準備馬上好的理由; 一方面是延遲滿足時間, 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耐心和低血糖時分的堅持與努力.你可以這樣說: 媽咪知道你餓了(表達同理心), 但是媽咪要讓你吃到ㄋㄟㄋㄟ 是可以幫助你長大的, 要溫奶, 為要讓你能舒服的吃一餐, 所以要先換尿布, 等...

儀式的發展會因孩子成長發展的時間點,而有所進步.每日的儀式中, 努力建立睡前儀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互動; 不管孩子年紀, 是否會說話了, 即時建立睡前儀式, 不僅幫助孩子作息, 也減輕父母安撫孩子入眠的壓力.

  • 睡前和孩子有個簡單的對話, 你可以這樣說: 今天爸嗶,媽咪做了什麼事 (簡單的summary);感謝上帝給我們美好的一天;明天我們可以做什麼(一些期待或是禱告) ==> 不論孩子的年紀或說話能力, 甚至在媽咪懷孕時對肚子裡的baby就可以試著將這個儀式固定並持續; 不要因孩子還小, 而忽略這睡前儀式, 在長期的互動下, 將有機會看到孩子的改變, 從哭鬧, 到耹聽, 到牙牙學語, 都會搶著和你對話!直到孩子大了, 這對話可以從單一的表達, 進展到與孩子間的私密分享, 讓孩子來告訴父母,他們今天做了什麼, 表達對生命的感恩以及他們對明天的期待.
  • 除了說話, 也可以邊幫baby做按摩, 讓這儀式, 既溫馨,柔和又舒服, 讓睡前儀式變成一種享受, 讓睡覺變成一種期待.
  • 以上的建議比bed time story(床前故事)好, 因為孩子可能只想聽某個故事, 或不想聽某個故事, 說故事比較容易變成父母的負擔, 要作良性的互動則會顯得呆板, 讓睡前分享, 幫助孩子的表達能力, 並願意主動分享, 建立和孩子特別的培養感情時間.

如何協助並培養儀式的順利進行, 亦很重要, 除了長期建立固定儀式, 及因著孩子的成熟, 儀式內容的更新改變, 訊號的建立也很重要, 確保孩子不會因不耐煩, 徒增父母對儀式建立的挫折感.
  • 按摩: 幫孩子按摩, 可以舒緩壓力,情緒, 甚至對體重的穩定成長, 有相當說服能力的研究, 尤其針對早產兒, 或體重過輕的孩子 ==>在按摩時, 為避免時間較長, 使孩子失去耐心, 因此在每一次的姿勢變換, 可以加入固定的說詞, 例如, 加入1, 2, 3的訊號, 表示要換姿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